我们先来明确几个问题:
**,进化有没有方向?
我反对一切认为“进化没有必然方向”的观点。
我就说一个事实:从生物出现开始,整个生物圈的演化,严格遵循着熵减逻辑。
越往近代,生物的结构越复杂。原核生物比有机高分子复杂,真核微生物比原核生物复杂,无脊椎多细胞生物比真核微生物复杂,脊索动物比无脊椎动物复杂。在脊索动物内部,两栖类比鱼类复杂,爬行类比两类复杂,哺乳类比爬行类复杂,人类是*复杂的生物,现代人类社会比原始人类社会复杂。在植物方面,从藻类到苔藓到蕨类到裸子植物
到被子植物,也是越来越复杂。
有人可能会说,结构的复杂性只是突变的结果,近代复杂生物多只不过是因为时间越长突变越多,生物花样越多而已,并不意味着复杂就比简单更加先进。但事实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物种,总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的。从来没有哪类低等生物在丧失了统治地位以后重新反攻倒算,无论植物和动物都一样。哪怕是微生物,现代微生物也比远古微生物更复杂,古菌域早已被压迫得奄奄一息。
具体到智能这个层面,更是如此了,神经系统是智能的基础,而越往后,占据统治地位的物种,神经系统总是越发达。单细胞没有神经系统,然后从无脊椎动物到鱼类到两栖类到爬行类到鸟/哺乳类,神经系统一个比一个发达。
你们告诉我演化是随机的没有方向的?你们是不是想告诉我地球是有意识的,故意让自己的环境向能筛选高智力的方向去改变?
很显然,地球环境不可能有意识,它肯定是随机的,但生物整体和神经系统的复杂化是一贯的,从来就没有变过。
生物圈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它们也是原子构成,它的演化方向,很清晰地,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箭头相反。
第二: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复杂化?
原因只有一个,复杂,就意味着在求解大自然这组非线性方程中有可能取得更多的解析解。生物不可能预测环境将向哪个方向变化,复杂带来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为生物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打下了生理基础。
第三:恐龙生活的时间和人类比,真的长很多?
很多人把恐龙生存的一亿多年和智人的二十万年直接比,是典型的偷换概念。智人是一个种,恐龙所在的蜥臀目和鸟臀目是两个目,拿一个种和两个目去比时间,不是耍流氓吗?人类所在的是灵长目,这一目已经出现五千多万年,和恐龙的一亿多年差距并不是很遥远的。这根本不足以证明恐龙在生存时间上具有多么强大的优越性。
三个问题明确了,现在我们来看为什么灵长目*终发展出智能而恐龙总目没有。
越复杂的神经系统,在越复杂的环境中具有越强的优势。而灵长目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你们不要忘了被子植物是从恐龙帝国行将就木的白垩纪后期才开始繁盛,而被子植物的形态和生物学行为远远比裸子植物更复杂,而动物也一定要随之进化出更复杂的适应模式。
一个被子植物为基础的生物圈,其环境复杂性,远比恐龙时代裸子植物为主的环境复杂性更高。在前者生存,神经系统受到的选择性压力当然更大。
为什么是灵长目*后出现智能?因为它们生活在树上,它们的采摘行为和林间迁徙行为,对上肢的精细行为提出了比其他动物更高的要求。这种对精细行为的高要求,促进了锥体系的高度分化,反过来促进了皮层和海马的进化。这种选择压力,是其他门类的物种所不具备的。
经过五千万年的积累,灵长目在数百万年前成功大型化,拥有了更大的脑容量,从此进化开始正反馈式地加速,*终在三百万年前开始了*后的冲刺。
记住那句话:智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整个生物圈在太阳能支撑下经过漫长的熵减过程,其复杂化发展到足够突破奇点才发生的突变式飞跃的结果。恐龙没有产生智能不是偶然的,生物圈的负熵还没有积累到足以产生智能的阈值罢了。
厚积才能薄发,在发现另外一个生命星球之前,我们无法证明这个进化的时间可以缩短。